30分钟急救送血 无人机为生命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

2021-09-01

无人机医疗配送网络逐渐成为一项社会基础设施。

30分钟急救送血   无人机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位肝脏破裂患者来院救治,需要4个单位的洗涤RH阴型红细胞紧急输血!”
        “用血需求已收到,马上安排配送。”
        夜间的急诊科,人们依旧行色匆匆。而在某医疗急救送血值班室内,值班员也丝毫不敢松懈,电话一响,他们就立马跑动起来。

        不一会,无人机就从2.4米高的自动航站楼上升起,半小时内,它就能将血液中心的救命血浆送至急诊科。
        这样常态化运行的无人机血液配送服务已经覆盖了当地多家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其已完成数百次血液运送,累计为各个医疗机构配送各类血液上千个单位。关键时刻,天空中的无人机医疗即配航线,为身处危急的病人又增加了一份生命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这张空中配送网络塑造了无接触式的新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半径。


无人机急救送血


        据统计,绝大多数的急救用血用于危重急症和手术。在使用空中物流之前,常规血液运输通常依靠地面车辆。而地面交通受早晚高峰和道路情况影响较大,使得临床用血难以获得时效性保障。空中的无人机医疗航线能够突破道路交通和地理等方面的限制,成为具有绝对速度优势的急救“绿色通道”。通过无人机进行运输不仅能缩短运输时间,还能将配送时间精准到秒,为院内抢救或其他手术用血等紧急情况提供保障。
        在医院的临床手术中,经常面临紧急用血需求,而有的医院距离血液中心地理位置较远,如果采用传统的汽车运输方式,往返路程约100公里,往返则需要2.5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其中还可能面临堵车等突发性事件,检验样本和血液运输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无人机医疗运输网络这是一条飞越全城的急救血液运输生命线。医院基于此开展了产妇产后出血应急医疗演练。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达2%~3%,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数据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病人对血液的需求极为迫切,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数据表明,使用无人物流网络,能够将配送时效提升60%以上,在急救场景中挽救更多生命。


无人机医疗配送站


        除了急救送血,无人机的运输优势也在日常运输中逐步凸显。从库存成本来看,大型三甲医院通常具备中心血库用于常规用血的储存,但这样也同时承载着库存管理压力。血液制品极具特殊性,其在存储形式和运输形式上要求严苛,这就意味着医院需要通过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和费用成本。高频小量的配送模型,能更精准控制库存,减少血液制品的浪费。
“立体化”的疫情防控网

        无接触配送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服务,直接减少了人员流动,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这种新型物流配送模式在医疗这一重点管控行业,意义更加凸显。


       
无人机医疗配送


        在罗湖的一个小区内,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将装有患者血样和生理样本的医疗箱放进自动航站楼,10分钟内,这些样本就会到达城市中心医院的检验科,30分钟内,电子化验报告就已回传到卫生服务站的系统内,治疗方案就能确定下来了。
       30分钟,从心理学分析,是人们区分“很快”和“很久”这两种时间感觉的开关。人们在生病时是最不愿意等待的,而这一条条空中航路将社区内的卫生服务站与市中心医院在物理上紧密连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切实解决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升基层首诊。
        无人机医疗配送网络逐渐成为一项社会基础设施。战时,它承担起公共卫生应急的运输需求,它善于解决“小而频”的运输需求,是大型运输航空器及地面运输器的良好补充、通航应急的特种兵。日常,它可运输血液、检测样本及其他医疗物资,提高总分院之间的物资运输速度,保证医共体内部合理调配资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无人机配送融入县域医疗体系、融于常态化检测体系,分散采集,集中检测,随机响应,高时效运行,不产生聚集,不挤兑资源,不影响日常,化严密监控于无形,形成对社会运转的底层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