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未来将向“四高”演进
发布时间:
2021-06-30
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和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数据中心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3~5年,中国数据中心将呈现“高集聚、高算力、高能效、高技术”的“四高”发展趋势。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承载存储、传输、算力需求的基础平台,以及支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的物理底座,数据中心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和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数据中心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3~5年,中国数据中心将呈现“高集聚、高算力、高能效、高技术”的“四高”发展趋势。
高集聚:数据中心进入集群化发展阶段
目前,业界普遍认同未来数据中心布局会越来越呈现出“热数据集聚在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冷数据集聚于西部资源富足地区”的格局。推动这种“哑铃式”集聚发展格局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二。
一是市场的力量。但随着一线城市用地、用电资源和能耗指标的紧张,大型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逐渐布局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形成服务于核心城市的区域性数据中心集群。二是政策的推动。在“新基建”的推动下,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两份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国家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的布局,引导数据中心向西部资源丰富地区以及距离适当的一线城市周边地区集聚化发展。文件指出,国家将通过明确集群建设的准入标准,调整优化网络结构,加强水、电、能耗指标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多措并举引导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实现集群化发展。
高算力:数据中心向“高算力中心”演进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逐渐落地以及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全社会对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顺应这一趋势,未来数据中心会逐渐向更高算力、更高算效演进。
一是单体数据中心的规模和密度仍将逐步提高。在单体数据中心堆集更多的服务器一直是扩充算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集约化、大型化数据中心加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314.5万架,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117.9万架,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119.4万架,同比规模增速为41.7%。大型数据中心增加了机柜和服务器的密度与数量,推动数据中心布局、供电、功耗、制冷、网络和运维管理等各方面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
二是异构算力充分融合。算力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传统数据中心仅依靠CPU通用服务器已无法满足机器学习、无人驾驶、工业仿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新兴应用场景所需的算力。除在数据中心部署更多48核或64核等高核心CPU来应对激增的算力需求外,引入GPU、FPGA、ASIC等异构算力来承担新算力需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适应异构算力融合,相关的算力虚拟化调度、面向AI调度的数据中心网络、AI及大数据混合计算加速等技术均在快速发展,以在数据中心基础上,有效实现高性能算力的高效利用和灵活共享分配。
高能效:绿色节能是新阶段的重要命题
数据中心是信息基础设施中的耗能大户。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左右,平均PUE为1.6~1.7,总体能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低。按照未来数据中心机架数量每年30%的增速,预计到“十四五”末,数据中心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将超过3%。这对数据中心的运营以及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提高数据中心能效,不仅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高技术:数据中心技术创新潮正在来临
数据中心传统上主要向市场提供机柜、带宽租用等基础资源服务,其运营者竞争的核心是土地、电力、能耗、带宽等资源的获取以及基础设施的维护能力。近年来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向云端迁移,再叠加AI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据中心带来显著影响。数据中心运营者的竞争将不再仅局限于资源获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将逐渐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小结
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数据中心的地位正在从信息基础设施的边缘迈向核心,并成为承载和牵动技术革新的重要底座。未来3~5年,仍将是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期。我们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数据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2021-09-15
2021-09-15
2021-09-15